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教师 > 章节练习 > 正文

2019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解析(8)发表时间:2019-08-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2.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是英国哲学家( )。

A.卢梭

B.培根

C.拉伯雷

D.洛克

3.学校文化建设有多个落脚点,其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加强学校文化和学科文化建设,这主要有利于落实课程三维目标中的(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方法与过程目标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D.课堂教学目标

4.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5.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6.在学校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少先队活动

B.教学活动

C.课外活动

D.后勤工作

7.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倍尔

8.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9.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教育劳动的( )。

A.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B.主体价值

C.创造价值

D.教育价值

10.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

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

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

C.参加自学考试

D.脱产学习

11.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得不到的东西是不好的,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称为( )。

A.否认

B.文饰

C.投射

D.幻想

1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13.由于一个学生进步明显,老师取消了对他的处分,这属于( )。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消退

14.古人苏秦受辱而悬梁刺股,终成学业,恰好印证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言.这说明人的情绪的两极( )。

A.是对立而不可调和的

B.是具有社会性的.可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

C.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转化

D.是可以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的

1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定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6.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

A.心理异常

B.不适应表现

C.不良表现

D.问题行为

17.“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重要影响。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家庭教育

18.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

A.联想

B.幻想

C.理想

D.想象

1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行”为开端,行、知、情、意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20.鲁班是借助( )发明锯的。

A.定势

B.变式

C.问题

D.原型启发

21.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 )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A.赫尔巴特

B.凯洛夫

C.保罗?朗格朗

D.培根

22.“学不躐等”反映了( )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23.我国于1862年在北京的( )首先采用班级授课制这一教学组织形式。

A.奏定学堂

B.南洋公学

C.乡学

D.京师同文馆

2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代表作(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爱弥儿》

D.《教育学讲授纲要》

25.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是( )。

A.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

B.教育投资

C.领导者的意志

D.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6.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社会主义制度

27.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复式教学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

D.道尔顿制

28.心智技能形成过程中各阶段顺序是( )。

A.原型操作、原型定向、原型内化

B.原型操作、原型内化、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原型定向、原型操作

D.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9.在操作形式中,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并一体化称为( )。

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原型定向

30.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事物潜在作用,这种阻碍理解的因素是( )。

A.已有的知识经验

B.问题特征

C.功能固着

D.原型启发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2.发现学习一定优于接受学习。

3.国家课程在实施上具有可选择性。

4.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明确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师的情绪对课堂气氛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3.我国中学德育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每一原则的实施要求是什么?

4.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新学年开始了,一位充满工作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为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教室充满了生机。

问题: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2.有一位教师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她的言下之意就是:任何一个学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是在犯错误中成长起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告诉我们,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不要大惊小怪,应正确对待。

问题:学生犯了错误应怎样对待?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答案】B。解析: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3.【答案】C。解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科文化建设正是为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4.【答案】B。解析: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发展。

5.【答案】D。解析: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6.【答案】B。解析: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

7.【答案】B。解析: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

8.【答案】B。解析: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课程标准。

9.【答案】A。解析:虽然教师劳动本身有创造性,但因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而是符合一定社会需求的人.所以教师的劳动价值主要体现在个人和社会价值。

10.【答案】A。解析: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参加自学考试、脱产学习属于其他辅助方式。

11.【答案】C。解析:否认: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文饰:指一个人为掩饰易被他人取笑的行为去寻找理由为自己辩护,或巧妙地证明事实上他不能忍受的感情和行为是他所能忍受的。投射:即把自己不能承认的观念、情感或冲动投射给别人或归因于外界事物的作用。幻想: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而用幻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

12.【答案】C。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所以教育应该循序渐进。

13.【答案】C。解析: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14.【答案】C。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口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这说明情绪的一极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另一极的。

15.【答案】A。解析:多血质反应迅速、活泼好动,但情绪不稳定。

16.【答案】D。解析:考查问题行为的含义。

17.【答案】B。解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的是外部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18.【答案】D。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由诗文加工而形成的有关诗文意境的画面,是一种想象过程。

19.【答案】D。解析:德育的实施顺序要依据个人特点和需求进行。

20.【答案】D。解析:原型启发是一个的概念,意指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产生新的设想和创意。原型启发是一种创新思维方法。

21.【答案】D。解析: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

22.【答案】D。解析:“学不躐等”意为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反映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23.【答案】D。解析: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24.【答案】A。解析:《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爱弥儿》是卢梭的代表作;《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赫尔巴特后期的作品,是对其教育理论的进一步阐释。

25.【答案】D。解析: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的因素。

26.【答案】C。解析: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7.【答案】D。解析:道尔顿制:1920年,美国的帕斯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创立。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目、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才请教师辅导。学习任务按月布置和检查效果。

28.【答案】D。解析:心智技能形成过程的顺序是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29.【答案】B。解析: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30.【答案】C。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题干中描述的阻碍因素即为功能固着。

二、辨析题

1.【答案要点】

正确。程序教学是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纽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层次或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教师(或教学机器)要在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后立即反馈,出示正确答案。这是一种个别化的学习方式。它适合那些能力高且个性独立的学生。它基本上是一种自学程序,缺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2.【答案要点】

错误。发现学习只是比接受学习多了前面一个阶段——发现,其他没有任何不同。研究者必须消除对接受学习的误解。接受学习未必就是机械的,它可以而且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有意义学习活动多偏重于接受学习,这是有原因的:首先,由于发现学习费时太多,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手段:其次,在一些学习情境里,学生必须用言语来处理各种复杂的、抽象的命题。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关键是看具体的条件和目的。

3.【答案要点】

错误。国家课程侧重于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素质,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

4.【答案要点】

正确。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础组织。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班级形成的基础就是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班级目标对班级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获得学生对班级发展的认同和支持;有利于引导班级发展方向,协调班级成员间的言行;有利于激发班级成员努力进取的行为动机:还可作为设计与选择班级活动的依据以及班级实施监督与考评的标准。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奋斗目标。班级的奋斗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和远期的三种,目标的提出应由易到难、由近到远、逐步提高。教师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制定适当的明确的奋斗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成为教

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都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理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的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倾向。只有当教师焦虑适中时。才会激起教师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

2.【答案要点】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就是个人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它具有丰富的内涵:(1)指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指人的才能全面发展;(3)指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3.【答案要点】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③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4.【答案要点】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答案要点】

(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四、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过于精心布置的教室反而会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和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力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2.【答案要点】

首先。弄清楚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在未弄清楚原因之前,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顿或指责一番。这既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学生也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改正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如不仔细调查了解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遮掩,找不到真正的原因,而作出错误处理。学生犯错误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第一,缺乏经验而犯错误。由于学生年纪轻,知识浅,特别是缺乏经验往往导致犯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事前尽可能教给他们做某一件事的一些简单方法,或者在旁加以指导,这样,就可能避免错误的出现。第二,由于好奇心而犯了错误。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也往往由于好奇心而犯错误。第三,是非观念薄弱导致了犯错误。由于他们道德评价能力很低,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等等分辨不清,把坏的当好的,把丑的当美的,结果犯了错误。第四,别人促成了犯错误。这是指孩子本不会犯错误,在别人促成下犯了错误。第五,外界不良诱因。在坏人、坏事等外界不良诱因下犯了错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只有弄清犯错误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1)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一道找原因,启发他们勇于讲清事实,承认错误。当他们承认错误后,就应该原谅他,给予改正的机会。

(2)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有一点点改正,即使改得不彻底,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3)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既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和批评,但也不能漠然视之。必须认真对待,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个契机,当作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