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中学教师 > 章节练习 > 正文

2019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预测试卷二发表时间:2019-08-30

一、单选题

1.讲解《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学过的关于描写秋天的诗歌,下列不能表现秋悲凉清冷的特点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C.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D.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C

【解析】:

A句描写的是思乡惆怅的秋景;B句描写的是孤寂凄冷的秋景;C句描写的是绚烂多彩、充满生机的秋景;D句描写的是悲愤凄切的秋景。

2.下面不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说法的一项是( )

A.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

B.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C.写作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D.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答案】:C

【解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3.在讲授《苏武传》一文时,教师指出苏武是作者主要赞颂的人物形象,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值得后人永远敬仰,并列举很多有关民族气节的诗句。下列哪一诗句与此民族气节相关( )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答案】:C

【解析】:

A项是关于仁义的诗句,B项是关于品格的诗句,D项是关于志气和诚信的诗句。

3.某教师在高一年设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成长的岁月”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B.《麦田里的守望者》

C.《青春之歌》

D.《春风沉醉的晚上》

【答案】:D

【解析】:

A、B、c三项都是有关青年和少年成长的故事。《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作者是郁达夫,该小说表现下层劳动者,描绘他们的苦难,表现他们的抗争,歌颂他们的品德,揭示他们不幸遭遇的根源。

4.明朝戏剧作品繁多,其中有《窦娥冤》这类的悲剧作品,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部悲剧作品进行课外阅读,以下不适合的一项是( )

A.《长生殿》

B.《西厢记》

C.《桃花扇》

D.《赵氏孤儿》

【答案】:B

【解析】: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大团圆结局,不是悲剧。

5.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使用评分规则,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展示评分规则后,安排了儿项活动引导学生理解评分规则。其中,与活动目的不匹配的一项是( )

A.限时记忆评分规则的具体内容

B.向低年级学生讲解评分规则

C.使用评分规则分析一篇自己的作文

D.以小组为单位做海报,阐释某条规则

【答案】:B

【解析】:

向低年级学生讲解评分规则与活动目的不匹配,因为此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评分规则评价作文。

6.某选修教材编排有“小说阅读——情节”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组自选最喜欢的一部小说,组内进行情节研读与语句揣摩,选出最精彩的情节进行表演,最后举行“我最喜欢的小说汇报演出”,以此完成对小说情节的学习。该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是( )

A.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

B.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情节要素

C.系统讲授小说鉴赏理论知识

D.采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作品

【答案】:A

【解析】:

B项“诵读”、C项“讲授小说鉴赏理论知识”、D项“采用多媒体”的表述均不当。

7.教师在课堂上归纳诗歌的流派,让学生们回答《雨巷》的作者戴望舒是当时的哪个诗派,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派

B.创造社

C.湖畔诗人

D.新格律诗派

【答案】:A

【解析】:

戴望舒,又称“雨巷诗人”,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8.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让同学们注意“贰于楚也”一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归纳同类用法的词语。下列语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是( )

A.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D.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答案】:C

【解析】:

A项中“父兄”的今义为“父亲和长兄,泛指家长”;古义偏指“兄”,即哥哥。B项中“非常”的今义为“很、十分、特别”,是副词;占义为“意外事故”,是名词。D项中“老大”的今义为“长兄,长子”;古义为“年龄大”。

9.在学习完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后,教师让学生收集一有关辛弃疾的其他词句,下列不止确的一项是(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B.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D.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答案】:A

【解析】:

A项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词句。

10.阅读《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明明就是“清泉”,怎么就不是清泉了呢?“揉碎在浮藻间”,为什么揉碎?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讨论,下面开始交谈)

生1:我们这组是这样理解的:天上虹是康桥在水中的倒影,因为水面反射出夕阳的光,柔波荡漾,那桥好像睡了一样,自己的梦想也像彩虹。

生2:揉碎的应该是内心的思想,要离别,很悲伤。彩虹是内心的追求。

生3:夕阳余光照射在湖面,湖面形成波光粼粼的样子。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

B.以文本理解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丰富了学生品味语言的经验

D.教师问题设置明确,能够有效指引讨论

【答案】:D

【解析】:

教师设置讨论题目时,重复文本内容,问题设置简单、不明确,不具有实际价值,是脱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提问,提问引导断层,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明确讨论中心议题。《再别康桥》一课的教学重点应围绕品味诗歌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展开.显然这段教学并没有抓住这一教学重点。

11.阅读下面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德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曾说过,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能再好生忍受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对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那么地坛要是能说话,它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呢?如果你是地坛,你又会对史铁生说些什么?

生1:平息心中燃烧起来的对命运之神的怒火。

生2:人是在挫折中不断成长的。

生3:你将从我身上感悟到些什么呢?

生4:人生难免有我这样破败的时候,但自然总是生生不息。

生5:对着空空的裤管,我希望你能对它说:没有你,我依然能站起来。

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要把自已的身心都放到文章中去读。我们再来读一遍第三段。

对上述课堂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联想,表达了不同的想法

B.高中语文教学要着力于培养思辨能力,想象能力不是教学重点

C.教师没有进行有效的评价

D.教师没有在学生的发言之间建立联系,不利于学生观点的交融

【答案】:B

【解析】:

想象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12.教学《鸿门宴》时,教师采用了如下的引导语,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师:1949年,解放战争到了最后的决战关头。4月26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得到这个胜利的消息,毛泽东同志乘兴挥毫,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号召全军将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鸿门宴》,看看西楚霸王项羽是如何沽名钓誉,并由此走上失败之路的。

对上述引导语的使用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引用毛泽东的著名诗篇,导入恰当,能够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

B.毛泽东的诗篇暗含了项羽的性格特点,为学生理解《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C.教师运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短时间将学生引入了所学内容,遵循了简洁性原则

D.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

【答案】:D

【解析】:

D项在教师的引导语中没有体现。

二、案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一2题。

慈善

①窗棂上的积雪渐渐地融化,顺着玻璃缓缓地流过,轻轻地画出了道道水痕。晨晖下熠熠闪光。

②当关而不艳、清而不浊的水滴轻轻滑过时,我震惊了,阳光下的她竟折射出七彩的光辉,透过光影交织的瞬间,我仿佛经历了心灵的洗礼,那是人性的高洁,是生命的至纯至真。慈善之爱不正如这晨光中的水滴,晶莹璀璨,章显着生命的博爱和人性的善良吗?

③此时的我似乎看到了在北京首钢体育馆里那驰骋赛场奋力拼杀的姚明,他正是这场慈善义赛的发起人,他将比赛逾千万的收入全部用于慈善。当国家危难之时,他奋勇当前,捐巨资,拍公益广告,成立“姚基金”募捐善款,并且热衷事业,这位“东方小巨人”的心时时在为喜爱他的球迷而跳动,为普通民众而跳动,他所呈现的是成功者的良知,是体育明星的公益心,是回馈社会的慈善大爱。这慈善之爱就像那清雅的茉莉,长于心田,播撒爱的希望。

④当财富的种子播撒在享乐的土地上时,那是令人厌恶唾弃的,但当它找对了自身的位置,长成了慈善的大树,荫庇烈日下的行人,那将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喜地看到“壹基金”的慈善之树在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地枝繁叶茂,看到李连杰的慈善事业日趋成熟。我们感动于他那“演戏是我的职业,而公益慈善是我终生的事业”的真诚朴实。“壹”虽然简单,虽少却蕴涵着多少份爱的期望。“积善成德”,千千万万个“壹”汇成一条爱的大河,流淌于人们心底最纯真、最简单的净土,滋养着慈善的大树。专心慈善。这位自称“全世界最大的乞丐”用自己的方式阐释着慈善的真缔,他亲自运送四川地震救灾物资,四处募捐,大谈慈善于众。看着他拖着疲惫的身躯,穿梭于爱心的路上,我的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这样的赤诚,如此的善举,试想,人们如果都能怀有一颗慈善之心,用真诚去回报社会,那么我们的家因又怎能芙丽,我们的生活又怎会不美好?

⑤追求生命的图腾,激昂生命的斗志,让陷入困境的人坚强,给遭遇挫折的人希望。霍英东先生为各地教育、医疗等方面捐赠巨资,造福了千万百姓;李嘉诚先生为灾区设立教育基金的高尚情操令人心生敬仰;邵逸夫先生为大陆教育创办“邵逸夫奖”,散尽千金济学子。我想,他们的内心是一尘不染的,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力量,好一个“取财有道,还富于民”!他们不是守财奴,他们懂得财富的真正意义与价值,他们践行着兼济天下的慈善之道!

⑥捧一缕阳光,让温暖的慈善之爱浸润我们的心灵,在这爱的思绪中,呵护彼此、点亮人生!

【问题】:

1.请从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分)

2.请对该习作进行点评。(12分)

【答案】:

1.错别字:第②段中的“章显”改为“彰显”;第④段中的“真缔”改为“真谛”。

病句:试想,人们如果都能怀有一颗慈善之心,用真诚去回报社会,那么我们的家园又怎能美丽,我们的生活又怎会不美好?

改为:试想,人们如果都能怀有一颗慈善之心,用真诚去回报社会,那么我们的家园又怎能不美丽,我们的生活又怎会不美好?

2.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语言清新隽永,举例经典而详略得当。开篇以阳光下的水滴起笔,进而激发作者对于慈善的思考,在下文的论证分析中分别借用了姚明、李连杰的事例对慈善的内涵作了深入的解读,结篇之前又以排比句的形式列举了霍英东、李嘉诚、邵逸夫的慈善之道,前后呼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