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百科 > 正文

教育部传来消息,9大学科禁止再补课,“小语种”也未能幸免发表时间:2021-08-11   来源:顿学在线
前不久,教育部发出重磅消息,“双减政策”强势落地,今后很多“文化课”将停止补课。

 

近期,各省份都在严格执行教育部下达的“双减政策”,很多家长和学生也能发现,一些校外补课机构,正在消失,很多课外培训机构关门的关门、整顿的整顿,行业十分萧条。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今后,补课机构也将消失殆尽,而家长想要通过利用安排课外辅导来提升学生成绩的想法也将落空,这就达成了教育部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的目的

 

教育部重拳出击,“双减政策”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双减政策没有下发的时候,中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什么状态?白天在课堂上学,放了学去补课班学,文化课、兴趣课样样不落,晚上回到家还要预习功课,写作业,忙碌到半夜。

这已经成了很多中小学生的一种“常态”,很多学生学习负担沉重,睡眠严重不足,还影响身体健康,主要就是因为“课后辅导量太大”,因此教育部才下发了“双减政策”。

什么是双减政策?其实很多家长和学生都不太了解,就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减轻学生的“作业总量和时长”,第一个方面就是“学校方面”,严禁学校和老师给家长布置作业,并要求家长检查作业。

杜绝教师给学生留重复性和惩罚性的作业,同时还要依法杜绝“教师有偿补课行为”。这样一来,学生的“作业负担”就会直线下降,达到减负的效果。

另一方面:补课机构方面,教育部要求,各类培训学校不得上市融资,保障培训机构不被“资本固化”,同时在保障家长给孩子补课不花冤枉钱的同时,保障学生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另外就是要求各类培训机构不得夸大宣传,各类媒体也不能给培训机构打广告,因此削弱培训机构的招生,最关键的是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育部要求,各类培训机构禁止9大学科的补课。

就连“小语种”也未能幸免,也就是说,从今往后,校外补课机构,只允许补“艺术类、兴趣类”的课程,文化课一律被禁止,家长再想要去校外给学生补文化,恐难实现。

 

教育部发出通知,9大学科将失去补课资格,“小语种”也被牵连

 

“双减”政策的重点就是“整治补课机构”,而只有中小学生都不再补文化课了,才能实现真正的减负,所以此次双减,教育部对校外补课“补习文化课”情况作了重点规范。

很多家长都在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看到这几个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和非学科类”科目,为什么会提到这两个词?因为教育部明确规定,义务教育9门学科将禁止再补课。

这9门学科其中就包含家长们最关心,给孩子报班最多的“语数外理化生”,当然还有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这些都叫做“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主科副科都不能补课,学生的负担一下子就轻了。

与此同时,除了“英语”以外“日语和俄语”,也包含在“学科类”禁止补课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即便是教育中也未能幸免,日语、俄语也被牵连其中,只有体育“逃过一劫”。

此次双减政策真正达到了“双管齐下”,从学校、课外补课机构两个方面下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今后家长在想“抢跑”,给学生“开小灶”,显然难以实现,学生负担也轻了很多。

 

“双减政策”落实以后,家长应如何看待补课行为?

 

双减政策落实以后,很多家长大多“喜忧参半”,一些家长觉得孩子负担轻了可以回归课堂,专心上课,感到很开心,也很支持这个决定,但是一些家长和学生仍然存在“补课需求”。

但是自从教育部取消了校外培训机构补“文化课”的资格,很多家长也打消了去补课机构的想法,但是不少家长仍存在“教育焦虑”担心孩子将来升学遇到困难。

自从双减政策落实以来各省份都在不断努力,很多省份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控也越来越严格,即便是补习“兴趣课”也要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监督,老师和学员都要进行登记。

所以今后,家长要理性看待“补课行为”,没必要的兴趣课也尽量不要给学生再补了,让孩子回归到课堂上,端正好学习态度,每天认真听讲,跟上老师的进度,通过课堂提升成绩。

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把成绩看得太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也十分重要。

">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