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笔试辅导 > 幼儿教师 > 正文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心理学复习第四章(2)发表时间:2019-08-22
 

 

  第二节 新生儿及其心理的发生

  新生儿的一般特征

  儿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是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一段时间内心理发展的历史,新生儿时期是儿童心理的发生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史的第一页。

  如前所述,儿童的生命并不是从新生儿才开始的。儿童在出生以前,在母体内度过了大约十个月(约280天)的寄生生活,它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逐步变成一个完整的胎儿。这就是所谓胎儿时期。胎儿时期是儿童个体发生的时期,它为儿童心理的发生准备了自然的物质前提。

  胎儿出生约一个月(28天)的时间,叫做新生儿时期,这是一个具有质的特点的时期。

  第一,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变为独立生活。胎儿生活是一种寄居生活,胎儿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机能都是通过母体来实现的。儿童出生以后,开始与外界直接发生关系,他必须独立地进行生理活动,这是一种新的矛盾。由于这种新的矛盾,就引起了儿童主体适应客观现实、独立调节自身行为的需要,就为儿童心理的发生提供了直接的基础。

  第二,心理现象开始发生。心理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新生儿时期是心理现象的发生时期,是个体心理活动的起点。

  第三,本身的软弱性和发展的巨大可能性。新生儿是软弱无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顾。但是同时他又是富于无限发展前途的,他是社会生活的新血液,他将发展成为新的社会成员。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人的心理、意识的起源问题,是哲学和科学共同关心的课题。

  儿童心理学从人的个体发展史上来探索这个问题。

  儿童心理是怎样发生的?这是人们争论已久的问题。唯心主义者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先天带来的,是由遗传决定的。而一些不可知论者则干脆宣称: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照他们的说法,心理现象只有经过主观内省才能研究,而新生儿不能内省,他不能告诉人们他是否有心理活动,因而新生儿心理的起源问题永远是一个不可解的谜。

  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正确观点的指导下,只有在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前提基础上,人们才有可能正确地、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从个体心理发展史看来,儿童出生时并不具有心理现象。儿童心理的发生是跟儿童在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儿童的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结构的发展分不开的,是跟儿童的脑反映外界刺激物的机能的发展分不开的。因为心理不是别的,而是在客观现实的影响大脑的活动的产物。

  还在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就在不断地发展着,首先发展的是神经系统的低级部位,以后大脑两半球也跟着发展起来。六七个月的胎儿的脑,已经基本上具有跟成人的脑一样的沟和回以及皮质上的六层结构。但是,这只是大脑形态上的初步的发展,脑细胞的内部组织结构,如皮质细胞的体积的增大和分化,神经纤维的增长以及神经髓鞘的形成等等,还远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因而很多实验研究表明:胎儿还不能形成条件反射。或者说,迄今为止,还无法确切证明胎儿能形成条件反射。儿童刚刚降生以后,主要是依靠由皮下中枢实现的无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照理,无条件反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总会同一定的条件刺激物形成一定的条件联系(例如,吃奶的时候,不是跟奶瓶相联系,便是跟母亲相联系)。但是,由于刚出世的新生儿的神经系统的特点,他并不能立刻形成这种条件联系。

  条件反射是大脑皮质的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是暂时神经联系,它的形成,除有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以外,还要求大脑皮质结构和机能的一定成熟程度和分析器的一定发展水平,亦即要求大脑皮质的一定的兴奋和抑制机能的发展和优势兴奋中心及其联系的形成。

  儿童出生后几天,虽然在大脑结构上已初具成人的脑的规模,但它的重量、容积特别是机能方面还远远发展得不够。例如,大脑上主要的沟已经有了,但是还不深,神经细胞的体积还小,神经纤维还很短很少,而且大部分没有髓鞘化,因此,就不容易在大脑皮质上形成比较稳定的优势兴奋中心。

  观察证明:儿童出生后几天,大部分时间是处于睡眠状态。这是由于新生儿大脑皮质还不能适应外界刺激物的强度。虽然对于一般人说来,是一些普通的刺激,而对新生儿来说,则是一些超强刺激,这种超强刺激就引起保护性抑制──睡眠。

  由此可见,没有大脑皮质及分析器的相当成熟的程度,条件反射是不可能产生的。

  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产生,根据研究材料,是在儿童出生后两周左右。这时儿童醒着和舒适的时候,自发的整体性的动作就活跃起来。同时,由于儿童的大脑皮质和分析器的一定成熟程度,因而开始有可能在外界刺激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儿童最初的条件反射常常是由母亲的喂奶姿势所引起的、由皮肤感受器迷路刺激而产生的食物性的条件反射。在这种条件反射形成以后,每当母亲把他抱在怀里的时候,他就积极去寻找母乳,于是母亲高兴地说:小东西“知道”要吃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