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笔试辅导 > 幼儿教师 > 正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职场新人如何面对“处子秀”发表时间:2019-06-18

  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是选择冒险的奋斗,还是稳定的“饭碗”?是在大都市里摸爬滚打,还是回到相对稳妥的中心城市?是坚持自己的理想,还是臣服于无奈的现实?无数的两难困境出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前。本书作者分析职场困境,为初入职场的新人指点迷津。

  迈过职场的第一道门槛

  找工作是独生子女们20多年来受到的家庭关爱、培养、迁就、纵容的一个了结,他们必须一起来面对一次从未有过的严酷考试―――找工作。相比而言,几年前的高考更像是一次小测验,你知道考哪几门功课,大概有什么内容,也大体知道自己能考到什么程度,而这一次,更多的人不会知道被谁考、考什么、怎么考,能够考到什么水平。

  从宏观的角度讲,大学生就业难在最近的几年,本质上是一道无解的难题。但就每一个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最本质的问题依然是在每一个岗位上的竞争力问题。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社会经济转型的牺牲者,你碰巧成为其中的一员,除了面对没有其他的办法。

  首先,不要为了逃避眼前的困难去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适合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的大都是不愁找工作的人,如果你连找到一份工作都困难,以前也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再反过头来临时抱佛脚,只能是给人当分母,瞎耽误工夫。

  其次,就是心态问题了。你要记住,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大学生的起薪就相对越低。大学生一毕业就鲤鱼跳龙门是低收入国家的特点。在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起薪敌不过普通建筑工人是常态而不是个案。受过大学教育的好处是,在几年以后你会比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有更多的成长机会。

  坚守大城市,不固守专业,找一份哪怕是最难以接受的工作先干着,只要你在做着一份工作,你就在成长,这种成长的速度会让你自己都觉得吃惊。

  考公务员未必是好出路

  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及直属机构的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后,据统计,100万“生员”将争夺1万3千多个公务员职位。同时更让人惊诧的现实是,近年来,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学生,每年以近50%的速度增长,已经全面超过考研的队伍,而国家推出的公务员职位数量却仅仅维持在个位数的增长水平。考公务员的队伍被戏称为“考碗族”,围绕“考碗族”已经诞生了一个类似于托福考试、研究生考试的巨大产业链,每年产生的GDP至少数十亿人民币。

  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100个参加考试的人只有1个有被录取的可能性,与投入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不成比例。从投资的角度说,这件事基本相当于用买股票的资金量来买彩票―――投入产出比虽然仍然是正相关,但盲目性显而易见。尽管全国人民都是这次考试的间接受益者,因为将有这么多通过考试―――这种我们现在能够找到的最公平合理的途径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中来,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但还是为100万青年精英花费掉的巨量时间而惋惜。

  不可否认,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公务员可见的种种好处,让考公务员的行为看上去的确是一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理性选择。但如果我们把一生作为职业选择的考量依据的话,这里的理性成分就要打个折扣。

  你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是一个可以让你得到锻炼、学到东西的地方。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了这样一句话,当时让我心里震动了一下:其实,我们是为自己的履历表活着。5年以后,当你在机关里升职无望的时候,你想想,你的履历和一个在商战中打拼了5年的白领谁更有竞争力?当然你很可能有成为一名处长的能力和机会,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在迈向商业社会的今天,从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角度来看,未来处长的职位肯定不会更多,但商业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是无限的。

  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公务员都是优秀人才在企业、学术机构后的第三选择。

  想转行要趁早

  教育部要搞教育中长期改革,列出20个问题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但人们似乎只对中学是否文理分科这一条更感兴趣,吵成一片。

  其实文理分不分科是一个各有利弊、永远也讨论不清楚的问题。如果我们把教育的目标锁定为培育身心健康有益社会的公民,那么当然文理不应该分科。如果我们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人才,当然是分科的好,最好是从小学一年级时就分,让孩子们心无旁骛,一定可以培育出不少优秀的专才,当然这要以废掉大多数孩子的前程为代价。但我们的答案是―――都要,那么这又成了一个无解的问题。

  既然如此,我们就只讨论每一个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学生所必须接受的结果―――在上高中的时候你就要为自己今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涯站队。最令人挠头的问题是,在这样一次重要的选择面前,你有可能站错了队。

  站错队的通常是中学时各门功课比较均衡,都马马虎虎过得去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在家长的决策下选择了理科。理由很清晰―――学理工科好找工作。过早的文理分科产生了一种思维惯性,就是把人简单地分为适合学理工或者适合学文科两种人,这种机械的分类方式害了不少人。

  不管分不分科,普通教育更多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培养德性。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你基本智能的长项和所学专业恰好合拍,但很多人没有这么幸运,那么笔者的观点是:智能优先,也就是你的智能结构不适合你现在所从事的工作的话,宁可放弃你所受过的专业教育。

  千万不要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的鬼话,除非你在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努力。有前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从哪里来?来自于兴趣带来的回报。你做自己最适合的工作,你就能够感受到这种回报,有了回报你就对所做的工作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有不少年轻人选了自己不适合的专业,做得力不从心,但由于单位的收入比较好,或者社会地位高,拖延或者放弃了重新选择的机会,最后的结果是在本职工作中永无出头之日。

  所以,在文理分科的时候站错了队,工作以后是有机会重新选择的,如果有转型的想法,越早动手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