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笔试辅导 > 模拟试题 > 正文

2019中学教育心理学大纲知识点汇总:第六章发表时间:2019-08-27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
    学习迁移:迁移的概念最初由桑代克提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形式训练说: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像力等而实现的。
    共同要素说:一种学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学习迁移的产生与共同要素大致成正比例。(桑代克)
    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贾德)提出了。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相似、结构和价值)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准备性原则)
    6.智力水平(正相关)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措施:
    (一)合理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1.突出重点,以若干能起组织作用的材料为核心。
    2.尽量以浅近的文字或符号强调教材或方法的要点。
    3.应尽量将教学单元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排列。
    (二)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1.理解与熟练对迁移同等重要,应首先重视理解,然后不断地复习以期熟练。
    2.应考虑教材的难度与学生的兴趣、年龄与认识及智力发展的程度的关系。
    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量的减少):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程的研究,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也称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
    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
    遗忘产生的原因:生理原因;记忆痕迹衰退;干扰说。
    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
    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
    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
    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记忆方法
    4.及时、经常并且多样化的复习
    5.适当进行过度学习
    6.使用记忆术(环境连结法、连锁法和数字-文字变换法等)
    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动机性遗忘理论:遗忘是动机性的,遗忘是由于个人不愿意记忆,即有意把学得的经验忘掉;特别是属于负疚感、羞耻感以及其它不愉快的体验。总希望把它们排除于自己的记忆之外。(弗洛伊德)
    根据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部分组成。
    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存在三个关键环节:复述、编码和检索。
    影响编码的因素:学生特征;刺激模式;学生已有知识和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结构;教学辅助手段。
    有意义遗忘理论揭示出两条原则:新的观念向旧的稳定观念还原;较具体的观念向概括程度高的观念还原。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始终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认知结构的变量:可利用性;原有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先行组织者: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比正式的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而且与学习材料关联,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由于它出现在正式学习材料之前,人们又将其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组织者可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