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笔试辅导 > 模拟试题 > 正文

保教知识与能力章节核心知识点汇总: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发表时间:2019-08-27

 

    第五章 游戏活动的指导
    第二节 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
    一、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有动作表现,有想象装扮,有玩具材料,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人胜。游戏满足了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意愿,因而幼儿乐于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思考与表现,有极强的自主性。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主要表现在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等由幼儿自己选择,而不由成人直接控制。但这并不是说成人对幼儿的游戏没有影响、不起作用,而是说成人不去直接影响、控制幼儿的游戏。
    二、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
    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目的。
    幼儿在游戏中,往往更关注游戏的过程,而不是游戏的结果。幼儿在玩沙时,可以把自己刚挖好的“山洞”压踏,然后再挖,也可以把象棋子一个一个往上垒,并在棋子倒掉的过程中得到无比的欢乐。特别是小班幼儿,更多的是被饶有兴趣的游戏过程所吸引,并不追求、强求游戏之后一定要得到一个什么结果。
    三、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
    由于在游戏中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标,并不追求某一结果,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和心理压力,幼儿在游戏中容易取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会因为是游戏、是“假”的、是“装”的,而并不去关注失败,或者说更容易接受失败。因而幼儿在游戏中总是成功的体验强于失败的体验,总是处于愉悦的情绪体验之中。
    四、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
    与真实的生活活动相比,游戏总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开展的,用幼儿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假”的,是“装”的,不是真的。
    幼儿对游戏的假想表现在:
    1.对游戏角色的假想(以人代人)
    幼儿在游戏中必须凭借想象,把自己想象、装扮成某个角色,并接受游戏伙伴所想象、装扮的角色。如在“红绿灯”游戏中,扮演“交通警察”的幼儿要把自己想象成交通警察,同时也要把别的幼儿想象成为汽车司机、行人等;又如,在“医院”游戏里,扮演“医生”的幼儿要有医生的动作、语言、表情,并能体会“病人”的疾苦,关心“病人”,为“病人”看病。
    2.对游戏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游戏材料。有的材料较接近于真实的事物,如布娃娃、玩具汽车、玩具餐具等,幼儿在运用这些游戏材料时,需要把这些玩具想象成为真的娃娃、汽车、餐具,并对其施加类似成人的真实动作,甚至把它们想象为别的类似的东西;有的材料则和真实物体有较大的差异,是纯粹的替代物,这时幼儿要把这些物品想象为和这些物品相似的东西,如有的幼儿用粉笔当香烟、针、枪,把半个皮球当成锅、帽子,把纸剪成长条形当成面条等等。
    3.对游戏情景的假想(情景转换)
    幼儿在以人代人和以物代物的基础上,通过动作把自己目前的现状想象成生活中的某一情景。如幼儿在“娃娃家”的“床”上两手合拢作“枕头”,想象天黑了“睡觉”,如果过一会儿幼儿真的睡着了,那时幼儿已不是在游戏了。
    符合以上特点的幼儿活动就是幼儿游戏,如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幼儿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我们通常把这种活动称为教学游戏或游戏化的教学。从本质上讲,教学游戏是一种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寓教学于游戏之中的活动,而不是游戏。因为这种活动有明显的外在目的,也注重活动的结果。但由于它体现了游戏的某些特征,如愉悦的体验,幼儿一定的自主性等,所以幼儿也就有了游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