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笔试辅导 > 模拟试题 > 正文

保教知识与能力章节核心知识点汇总:幼儿情绪、情感发展发表时间:2019-08-27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第六节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
    一、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幼儿最初出现的情绪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1)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幼儿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引起幼儿情绪反应的原因,称为情绪动因。婴儿的情绪反应,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例如,温暖的环境、吃饱喝足、尿布干净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绪的动因。1—3岁的幼儿情绪反应的动因,除了与满足生理需要有关的事物外,还有大量与社会性需要有关的事物。但总的来说,在引起3岁前幼儿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主要动因。
    (3)表情的社会化
    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表现。有些表情是生物学性质的本能表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会化。
    幼儿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从情绪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1)丰富
    所谓情绪的日益丰富,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其二,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①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
    这一点在前面的情绪的分化中已经涉及,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的几种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分化、增加。
    ② 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有些先前不引起幼儿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2)深刻化
    所谓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发展过程看,情绪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
    二、幼儿的几种基本情绪情感:
    1.正面情绪及表现
    (1)兴趣
    ①兴趣的含义
    兴趣是先天的情绪,是人类最基本的情绪之一。它最早出现于新生儿出生后的4—7天。
    ②兴趣的发展
    兴趣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3个月是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在这一时期,外界的刺激引起了婴儿的运动反应,运动反应的发生使婴儿参与到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4—9个月是婴儿对相似性物体再认知阶段,外界声、光等刺激的重复出现引起婴儿的兴趣,使得婴儿对这些刺激作出反应。
    9个月以后是新异性探索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婴幼儿对新异性物体感兴趣。
    (2)快乐
    ①快乐的意义
    快乐和兴趣是两种最基本的正性情绪,快乐情绪最早出现于出生后3—6周。
    ②快乐的获得
    快乐是与生俱来的:快乐是有生物学基础的,是与生俱来的。
    (3)笑
    ①笑的意义
    笑是婴儿出生之时就具有的一种能力,也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②使婴幼儿笑口常开
    培养婴幼儿乐观开朗、笑口常开的性格。
    2.负面情绪及表现
    (1)痛苦
    ①痛苦的实质
    痛苦是最普遍的负面情绪,是持续的超水平刺激的结果,在新生儿出生后1~2天就会发生。失望、疼痛、饥饿、噪声、冷、热、光等刺激都能引起痛苦。痛苦本身也能成为痛苦的激活剂。
    ②如何对待婴儿的痛苦
    痛苦是一种负面情绪,要减少它的发生,发生后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2)愤怒
    ①愤怒的产生
    ②愤怒对婴幼儿的影响
    (3)哭
    ①对哭的解释
    ②0一1岁婴儿啼哭的意义
    ③2—3岁幼儿哭的意义
    三、幼儿情绪表现特点:
    幼儿的情绪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外部性。即随外部情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或者减弱或者加剧。
    2.激动、冲动性。即高兴时马上会手舞足蹈、笑逐颜开;愤怒时马上会咬牙切齿,暴跳如雷。
    3.暂时性。即指某种情绪的持续时间不会太长,就是大人不管他,到一定时间后,这种情绪也会变化的。
    4.与生理需要有关。特别是在婴儿时期更为明显,饥饿与身体不舒适时就会哭,吃奶时就会笑。2—3岁的幼儿也会常常因为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情绪表现不好。
    四、幼儿基本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基本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3岁前幼儿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如打人、咬人不好。中班幼儿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感情。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明显的不同感情,这不仅表现在想法上,还表现在更概括的观念体验上,如爱小朋友、爱集体等。羞愧感从幼儿中期开始明显发展起来,对错误行为感到羞愧,大都是在模仿成人。执行成人的口头要求,是在集体活动中和在成人的道德评价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幼儿期是幼儿的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美感
    美感是使用一定的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基础。艳丽的色彩、优美的线条、和谐的造型、完美的构图等,都能引起幼儿愉快的体验、美好的感受。虽然它是不明确、不深刻的,但却具有一定的审美特质。在幼儿时期,美感会得到显著的发展。但年龄小的幼儿往往就事物的单个属性去体验美,而年龄大的幼儿则从整体属性上去体验事物的美。幼儿美感发展要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感知觉、表象、思维、情感等。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美育,可主要采取训练感知觉、丰富表象和联想、加深情感体验等方法。
    五、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
    情绪困扰的幼儿,在行为上会有明显的特征:坐立不安,东张西望,拍桌子,踢凳子,乱摔东西;面部肌肉紧张或呈现痉挛;口吃或吃力地深呼吸;咬指甲和乱抓头,睡眠不稳,常做噩梦,说梦话。
    1.重视并加强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育中,人们常注重知识技能的发展,而对情绪情感的发展重视不足,导致幼儿在情绪情感发展中出现情绪障碍,社会适应不良。
    2.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1)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环境要宽敞、整洁、充满生机,并有各种活动区,方便幼儿的操作实践。(2)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及和谐的氛围。
    3.帮助幼儿调节不良情绪
    (1)转移法。
    (2)冷却法。
    (3)想象和暗示法。
    (4)情绪的宣泄。
    4.榜样示范
    父母和教师是良好情绪示范,成人要注意收敛、控制自己的情绪。
    (六)幼儿焦虑
    1.焦虑的内涵
    焦虑是指忧虑、惧怕或不安的心情。
    2.焦虑的表现
    学前幼儿最高水平的焦虑症状为躯体伤害恐惧,其次为分离焦虑,再次为社交恐惧和广泛性焦虑,最低水平的为强迫性神经症障碍。男孩和女孩的焦虑差异不大。
    3.焦虑的原因
    (1)学龄前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有限,知识经验相对缺乏,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不足。
    (2)有些成人在教养过程中的不恰当吓唬(如黑夜里会有妖魔鬼怪出现等),使幼儿高估外界的“危险”,进而引发内心的紧张。
    (3)对父母的依恋所致。学前幼儿的依恋对象依然是父母,父母是他们情绪的“外部组织者”,是他们的安全基地。
    4.焦虑的解决办法
    (1)通过缓解学前幼儿的躯体伤害恐惧和分离焦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其焦虑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吓唬和恐吓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2)在日常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父母和教师应消除性别成见,客观地看待男女幼儿的焦虑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情感环境等措施,缓解学前幼儿的焦虑情绪,最大限度地促进其情绪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