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笔试辅导 > 模拟试题 > 正文

保教知识与能力章节核心知识点汇总:幼儿认知的发展发表时间:2019-08-27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第五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感觉
    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触、动与平衡觉等。
    2.幼儿感知觉发展中的主要特征
    (1)视觉
    儿童视觉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视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
    ①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②言语听觉
    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③听力的保护和培养
    幼儿园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噪音污染,通过绿化与美化净化环境,也可以通过轻松的音乐来发展幼儿听觉,通过学习语言训练幼儿的听力辨别力。
    (3)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4)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方位知觉、距离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3.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1)感受性与幼儿的活动
    ①适应
    感受性可因刺激的持续时间而降低或提高。
    ②对比
    同一分析器和各种感觉可以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就是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有两种,即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
    ③个体经验对感受性的影响
    提高感知的效果,不仅有赖于当前的刺激,同时也有赖于个体已有的感知经验。
    ④教育和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教师应当利用幼儿感受性的各种规律,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感受性。
    (2)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①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活动
    ②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
    ③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
    ④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
    ⑤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
    二、幼儿注意与记忆的发展:
    1.注意
    注意是指人的感觉对事物的选择性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稳定性(持续的时间)、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2.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
    (1)记忆的类型
    记忆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①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人物、物体或自然景物的直观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的内容是生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材料。
    ②运动记忆,是以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幼儿学会各种动作,掌握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的技能,都要依靠运动记忆。
    ③语义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记忆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在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其内容是儿歌、故事等。
    ④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当某个情景或时间引起人强烈或深刻的情感体验时,这个情景、时间和与之相关的情感,会同时被深深地埋藏在记忆之中。
    ⑤情境记忆,即对亲身经历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2)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①目的性: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②牢固性:记得快忘得也快。
    ③精确性:从完整性上来说,幼儿的记忆是支离破碎、主次不分、容易混淆的。(3)发展记忆力的方法
    ①让幼儿多感官地参与
    让幼儿既听又看,动手操作。如让幼儿讲故事、看老师作画、看图画书、借助图谱记歌词等让幼儿多感官参与,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
    ②歌诀记忆
    把记忆的材料变成歌诀进行记忆。如《数字谣》中的“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衣钩挂衣帽”。
    ③提出明确的记忆目标
    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向幼儿提出明确具体的记忆任务。
    三、幼儿想象与创造力的发展:
    1.幼儿的想象
    (1)想象概述
    ①想象的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发生与儿童大脑皮层的成熟有关。想象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上已经形成的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
    ②想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将想象划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2)幼儿想象的发展
    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于幼儿的各种活动,幼儿的思维、游戏、绘画、音乐、行动等,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创造想象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典型表现。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从简单的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从极大夸张的想象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
    2.幼儿的创造力(1)创造力概述①创造力的含义目前,心理学界关于创造力较为一致的定义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里的产品指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②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
    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十分复杂,综观前人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主要论点:一是认为创造力与智力没有相关或相关很低;二是认为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高创造力者智力必高,高智力者创造力必高,低智力者创造力必低;三是认为二者关系不能确定,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抑或是认为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因测验的性质而变化。
    (2)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者对幼儿的绘画、音乐、讲故事、手工以及发散思维等进行了研究。
    (3)创造型儿童的人格特征
    创造力是儿童能力的最高表现,而能力作为人格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和人格的其他部分处于复杂的联系之中,这些人格因素是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特殊的、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
    四、幼儿思维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1.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1)直观行动性
    幼儿2岁前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当前感知到的事物和实际动作进行思维。他们的思维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自身的行动,思维常与动作相伴随。
    (2)具体形象性
    具体性是指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很具体的。幼儿思考问题总是借助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对具体的语言容易理解,对抽象的语言则不易理解。形象性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来思维。事物可以在眼前也可以不在眼前,但头脑中必须有事物的表象。
    (3)自我中心性
    无论是直观行动思维还是具体形象思维,都是一种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
    2.思维的训练
    (1)动手能力的培养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的思维,对事物的直接操作和直观认识,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让幼儿积极参与教育环境的创设,多为幼儿准备可操作的材料,理解、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对活动中可能给教师的工作带来的麻烦应持谅解、宽容的态度,并尽可能给幼儿的操作探索活动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2)鼓励幼儿多想多问
    从三四岁开始,幼儿会经常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好奇、爱问是幼儿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教师要为幼儿的思维活动创造宽松的氛围,对他们的提问给予积极的回应。
    (3)根据幼儿思维过程的特点对幼儿思维进行培养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进行教育,需要教师多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尽量避免抽象、空洞的说教。
    (五)幼儿言语的发展
    幼儿获得语言,便开始掌握社会交往和思维的工具,逐渐开始使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用语言来认识世界。正因为语言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幼儿心理学对语言的研究历来特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