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笔试辅导 > 模拟试题 > 正文

保教知识与能力章节核心知识点汇总:学前儿童发展发表时间:2019-08-27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
    一、幼儿发展的含义:
    幼儿发展是指个体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生理的发展指机体的正常生长(形态的增长)、发育(功能的成熟),如躯体各部分比例发生变化;心理的发展指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如认知结构的变化、性格的变化等。
    二、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如体貌、身体的内部构造、神经类型等方面。遗传素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的体态、生理结构与机能的主要特征。幼儿接受父母的遗传,出生之后就有“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生物体。另外,幼儿初生时的孱弱性和素质的非特殊化也为幼儿出生后的身心发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余地。
    (2)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过程
    幼儿,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其身心发展阶段和速度基本一致。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都有其共同的、普遍的身心特征,即年龄特征。幼儿在胎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都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也决定了幼儿的某些个别差异
    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体貌、生理机能等方面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幼儿的心理,使幼儿的心理也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如神经类型方面,天生敏感的孩子可能对周围的一切变化反应较灵敏和迅速,而神经活动较迟钝的孩子,其心理反应就可能要慢一些。
    2.环境
    环境是指幼儿接触到的周围人和物的总和。广义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幼儿教育环境三大类。一般把托幼机构对孩子的一切影响称为“教育”,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称为“环境”。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型。
    (1)物质环境是幼儿生存的物质基础
    幼儿作为一个生物体,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幼儿必须吃饭喝水,吸收营养,通过新陈代谢,使机体正常发育。
    (2)精神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精神食粮
    幼儿不仅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还要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幼儿需要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有关物体特性及发展规律的信息,以及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规则。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健康的“人”的心理。
    3.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
    三、幼儿发展的基本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指导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基本观点
    ①认知发展的机制
    皮亚杰认为,智慧的本质是适应,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
    ②认知发展从动作到前运算两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B.前运算阶段(2—6、7岁)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幼儿园教育指导
    ①关于儿童教育目的
    皮亚杰认为确立教学目的的合理依据,应该是成人社会跟受教育儿童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让儿童学到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儿童主动探索世界和发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②关于儿童课程
    皮亚杰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为依据,教材内容应与儿童智力发展的结构相互适应。
    ③关于儿童教学原则
    A.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
    B.教育应发展儿童的自主性和认知能力
    C.教学中应重视实践活动
    ④关于教学方法
    A.临床教学法
    B.两难故事法
    C.社会交往法
    D.活动法
    2.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及其指导
    (1)埃里克森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发展是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他还指出,不仅所有发展阶段是依次地相互联系着的,而且最后一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是相互联系着的。
    (2)埃里克森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理论的幼儿园教育指导埃里克森强调的不是机械孤立的心理发展变化,而是环境、社会、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强调家庭、学校对幼儿个性产生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