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消防设施操作员 > 行业资讯 >

教育热点:深化校企联动,助力产业改造升级
发布时间:2024-03-04

不久前,大连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发布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极地装备结构冰载荷数值仿真软件——船舶结构冰载荷高性能计算分析软件ICE-SDEM。该软件具有丰富的极地复杂冰况环境模拟功能,突破了冰载荷仿真的“卡脖子”问题,为我国极地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作出重要贡献。

这是大连理工大学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动科研模式改革,集聚力量有组织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

“面对科技发展,特别是国家战略需求,我们要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以重大科研平台和创新团队为依托,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重要方式,集成有组织科研的力量,推动实现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项昌乐说。

重视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根基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而揭示颗粒物的成因是防控大气污染及气候变化的关键。这也是大气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与难点。近日,该校环境学院谢宏彬教授团队在大气颗粒物形成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经过5年多的努力,我们与国际合作者经过反复实验及研讨,最终建立了新的研究方法并提出新的二次颗粒物形成机制。”谢宏彬介绍,该研究不仅推动了全球二次颗粒物成因研究的进展,而且为在全球碘和硫协同排放背景下,颗粒物气候效应及健康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在该校,像谢宏彬教授团队这样将原始创新与国际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让基础研究发挥强劲效能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天问一号”火星车结构设备板研制中,该校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郭旭院士团队基于独创的移动可变形组件拓扑优化方法和研发的自主可控软件工具,实现了火星车设备板相关结构件减重优化设计,使新研产品减重50%以上,显著提升了结构承载效率,被型号研制单位评价为“从源头上提升了我国深空探测器中复杂连接结构的设计技术水平,并提供了自主可控优化设计工具”。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为让科研工作者把冷板凳坐“热”,潜心科研攻关,该校不断优化体制机制,加强配套政策支持,深化“科研特区”建设,将依托该校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碳中和研究院、先进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设为“科研特区”,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创新科技资源配置等举措,不断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此外,该校注重深化分类评价机制,突出对成果原创性、前沿性和引领性的评价导向,着力推动科研评价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努力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助力产出更多优质科研成果。

深化校企联动,助力产业改造升级

处于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企业,需要源源不断地创新成果以支撑其核心竞争力;而立于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校,亦期待科研成果在市场洪流中见真章。校企稳定合作,既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能持续激发高校创新动力。这种“一拍即合”,在该校十分常见。

早在2006年,该校便与沈鼓集团合作成立了“沈鼓—大工研究院”。通过聘任国内外专家、学校教师和企业研发骨干,联合进行科技攻关、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共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急需,攻坚“卡脖子”难题。

十多年来,该研究院承担了200余项科研项目,在大炼油、大乙烯、大化肥等制约国家能源安全以及前瞻性技术储备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沈鼓集团跻身国际大型压缩机行业“第一集团军”,实现校企“双赢”。

以此为范,该校持续加强与高水平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等的合作,共建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同时,聚焦服务东北全面振兴,与企业联合成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承担省级“揭榜挂帅”项目,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去年11月,位于大连长兴岛的辽宁大连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工中试基地二期建设启动,并依托该校教师团队的两个中试项目产业化开工。近年来,通过扶持中试基地建设,该校积极参与辽宁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的转型升级,现已开发和验证中试工艺技术10余项,6个团队分别与恒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项目合作,单个项目授权使用费超千万元。该校还与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加坡联合实业集团合作,规划开展国内首个电厂百万吨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谋划建设零碳产业园,对开辟产业新途径,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本季度订货额超亿元,产值6000多万元——这几年企业发展蒸蒸日上,正得益于与大连理工大学的深度合作。”大连斯频德环境设备有限公司生产本部部长任超说。

该企业由日本斯频德制造株式会社和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是中国冷却塔行业标准制定单位之一。2016年,企业发展遭遇瓶颈,为实现产品技术升级,斯频德主动向该校寻求帮助,开启了和能源与动力学院朱晓静教授团队的合作。

“这个仅15万元的合同项目,帮助企业获得了3836万元的订货额!”朱晓静表示,双方都切实感受到“合作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合作至今,校企共同申请发明专利3项,外观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合作项目“高性能循环水冷却塔技术开发”为企业创收近亿元,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冷却塔填料性能提升核心技术难题,直接提升整塔性能8%。

坚持引育并举,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大连理工大学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吸引我从国外回到大连、来到大工。”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马冬晗在国外知名高校结束博士后研究后来到该校,现从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研究,瞄准世界前沿解决先进成像技术“卡脖子”难题,助力我国在生物医学方向取得突破。“在这里能够切身感受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制度环境,学校鼓励青年干事创业的氛围非常浓厚。”马冬晗说。

近年来,该校强化战略科技人才引育,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学科战略规划牵引的精准引才方案,在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充分运用省市给予的优厚人才政策,全过程跟踪服务,让政策落实有人跑;斥资20亿元购置一大批“高新精尖”仪器设备,以专项形式保障引进人才学术资源,让科研项目启动有人管;建立海内外知名教授联合培养机制,提供“一对一”项目申报辅导,让学术发展有人帮,以一流的平台托起人才干事创业的雄心。同时,该校集合多方面优质资源,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为人才提供周到的安家、教育、医疗保障,全面打造人才成长沃土。

战略科学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少数”。2023年,该校聚焦“精密制造”和“精细化工”等主攻方向,以“亚细胞微纳操控”交叉学科领域突破为增长点,采取超常规举措布局方向和队伍,在全球顶尖人才团队引进上实现新突破,学校新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近60人。

“学校将始终践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使命担当,努力构建有组织、全链条、系统化的科研组织模式,在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高层次人才团队、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上不断实现新突破,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大工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说。

  • 在线咨询
    • 有问题在此留言,资深老师一对一答疑!
    • 姓名:
    • 联系电话:
    •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