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碳排放管理师 > 考试介绍 > 行业资讯 > 正文

中国多地绿氢项目实现试点落地,装机规模持续刷新世界记录发表时间:2021-12-31   

2021年世界经济经历艰难复苏,经过去年多国能源需求出现断崖式下降,2021是各国能源系统发生震荡巨变的一年,2021也同样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一年。各国面对愈加紧迫的《巴黎协定》控温目标和减排进程,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意愿也在不断加强。截止2021年年底,全球已有136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 ,随着去碳化信号的逐渐明确,能源转型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回顾2021年全球能源领域的重大事件,我们看到传统的化石燃料系统未能经受得住异常天气的考验,但世界范围内的顶层政策设计和金融支持工具都出现重大突破。以清洁、低碳、综合利用、数字化等为主要方向的产业变革仍在加速演进之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美国得州电力停摆

今年年初极端天气事件已降临美国多个地区,导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停电事故,400多万用户停水停电,10余人因极寒天气罹难。从得州电力供应来看,得州天然气发电占比48%(占比最高)、风电占比达到28%(占比次高)[2],主要依靠本地电网供电,与外网电力交换有限。气温下降带来的不只是大幅上升的电力需求,还对能源供给造成巨大压力。得州事件中,被认为最为可靠和灵活的天然气发电大幅下降,原因是低温造成了上游燃气供给困难。低温还造成了风速下降,导致风电出力也出现大幅下滑。在本州无力满足激增的电力需求时,由于缺少互通互济的电网系统,短时间内难以获得其他州的外送电力,大停电成为最后的选择。

得州停电事故中的电力曲线 图片来源:EIA

得州停电事故所反映的问题是普遍的。今年下半年,中国多省出现有序用电甚至拉闸限电的现象,除了有今年电力需求大幅上升的原因,上游能源供给出现异常同样是导致本次大规模停电的重要因素:降水分布异常导致水电出力不足,在计划电价下,煤炭价格高企导致电力企业出力不足,同时能耗双控也在限制高耗能产业用电等等。中国在今年3月提出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未来面对持续增长的电力需求和愈加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如何统筹平衡低碳和保供是中国以及各国电力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

欧洲能源价格暴涨

2021年欧洲的能源问题也充满戏剧性。从疫情中艰难恢复的欧洲经济同样带动了能源需求的强劲复苏,而由疫情引发的社会混乱对能源的稳定供给造成严峻挑战,英国[3]、挪威[4]先后出现电力中断故障,西班牙[5]民众由于害怕停电而纷纷提前抢购储备物资。严重依赖外部能源供给的现状放大了欧洲能源短缺的效果,不稳定的乌克兰局势彻底冲垮了公众对能源稳定供给的信心。

今年11月份,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度上涨到年初的7倍,电力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欧洲正在经历“史上最贵电价”的冬天。目前,欧盟成员国中有20个国家对低收入者和中小企业采取了相应的能源救济措施[6]。法国为低收入家庭提供100欧元的能源补助,西班牙降低了能源企业的增值税。

欧洲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复杂,其发生背景是加速的能源转型进程,同时受到今年冬季气温偏低,上游能源供给地区政治局势阻碍,经济刺激计划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等因素影响。暴涨的能源价格也出现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在拉闸限电期间,中国煤炭价格相比年初已上涨超过一倍,如今仍处于高位。但由于电力价格管制,成本上涨的压力积累在电力企业端。多方压力下,中国电价改革迈出重要一步,10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通知》发布3天后,山东和江苏省电力交易价格应声上涨[7]。

电价改革是能源转型的重要一环,今年世界范围内化石原料价格的普遍上涨,促成了中国电价改革突破,但如何利用价格机制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仍需要更加配套和有效的政策支撑。

轰轰烈烈海外退煤潮

今年同样是海外退煤元年,包括中日韩在内的境外煤电项目支持大国家先后做出了海外退煤承诺。4月22日,中国首次明确“严控煤电”,同日,作为亚洲煤电主要投资国之一的韩国宣布将结束对所有海外煤炭项目的融资计划并开始征收碳税。5月12日,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 Group Inc.)表示,将停止为所有燃煤发电厂提供新的融资[8]。

在同月举办的G7峰会上,七国集团(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通过了联合声明,承诺在2021年结束之前,采取有效举措以停止对没有二氧化碳减排对策的煤电项目的国际融资,并逐步取消对所有化石燃料的国际融资[9]。

多国在2021年提出不再新建海外煤电的承诺,其中主要是停止公共资金对国际煤电项目的支持。尽管像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煤电投资大国目前还未给出具体的退煤电时间表,也未明确退煤主体,在能源转型持续深化的2022年,能否看到宣布停止新建海外煤电的国家进一步落实承诺,对于仍在计划中的煤电项目有无公平可行的退出机制值得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国际气候合作加码

从领导人气候峰会到COP26,2021年国家间关于气候变化的合作和讨论一直不断,国际合作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对于大多发展中国家以及依靠传统能源实现经济复苏和能源独立的国家来说,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能源转型除了需要本国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可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是加速本国低碳能源转型的加速器。

国际气候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进程,来自发达国家和多边机构的资金支持成为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在今年的COP26中,气候投资基金(Climate Investment Fund,CIF)成立了加速煤炭转型计划 (Accelerating Coal Transition,ACT),旨在为缺乏资源摆脱煤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与南非将成为这笔数十亿美元试点计划的首批受援国[10]。

同样在COP26期间,亚洲开发银行 (ADB) 和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建立能源转型机制 (Energy Transition Mechanism,ETM),该机制计划通过变革性的混合融资加速淘汰现有的燃煤电厂,并用清洁的电力容量取而代之,巴基斯坦和越南也加入了这项合作[11]。

全球气候资金翻倍

愈加紧密的国际气候合作表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在各国的政策优先级中不断提升,其中可持续的、大体量的资金投入是确保气候合作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今年各国在气候投融资上的资金投入出现跨步式增长。美国在11月通过了总额高达1.2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用于基础设施翻新、气候变化等长期目标。德国1300亿欧元经济复苏计划中包含规模500亿欧元的“未来计划”,与长期目标的衔接,推动未来科技领域和氢能发展。日本的绿色增长战略预期将在未来增加2万亿日元的财政预算,撬动15万亿日元投资绿色技术研发。

于此同时,绿色金融领域的资金规模也在不断刷新记录,今年全球有望实现500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年度发行量[12],全球范围内流入ESG基金的资金达到创纪录的6490亿美元,ESG基金目前已占全球基金资产的10%[13]。在COP26的“融资日”上,来自45个国家的近500家金融机构承诺,将其管理下的130万亿美元资金用于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气候目标。

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表现也值得关注,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5%。今年前8个月,中国绿债发行规模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152%,已超过去年全年发行总额[14]。此外,11月份中国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在货币政策领域也逐步将低碳转型纳入规划范畴。

多个万亿级清洁能源赛道开跑

2021年中国提出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多个国家级规划出台,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快速演进。光伏方面,今年进入技术迭代年,N型组件实现规模量产,效率大幅提高。风电方面,单个陆上风机突破10兆瓦,抗台风型海上风机取得技术突破。低碳交通领域同样进展迅猛,前三季度动力电池装机量突破82.42GWh,同比增长152%。氢能产业公司研发投入也持续增长,在前三季度,33家龙头公司同比增长50%及以上。

在风光储技术发展齐头并进的时候,创新的商业模式也在加速形成。5月份能源局发布整县光伏试点规划,分布式光伏向县乡公共建筑和农户屋顶加速渗透,市场反应热烈,多地整县项目取得突破;9月发布的抽水蓄能规划中明确在未来五年计划新增62GW抽蓄容量,达到现有容量的3倍。此外,中国多地绿氢项目实现试点落地,装机规模持续刷新世界记录。

1990-2021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变化 图片来源:IEA

根据国际能源署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能源展望》[15],随着经济复苏,今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预计增至330亿吨,较2020年增加5%,增幅为10多年来最大,历史第二。回顾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第二年,各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仍在加速重构,无论是对于投资者本身,金融机构还是正在加速能源转型进程的每一个国家来说,在全球去碳化的道路上,世界要如何加速转绿仍是值得各方深究也必须要深究的问题。

道阻且长,但行之将至。

在线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