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碳排放管理师 > 政策法规 > 正文

马鞍山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发表时间:2021-12-22   
 走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的“马钢智园”,昔日斑驳的老厂区大院,已蝶变为绿意满布的花园式工厂,一块块实时数据滚动更新的巨型屏幕上,生产实况尽收眼底。
 
  紧紧围绕“打造花园式滨江生态都市钢厂和智慧制造示范基地”目标,2020年,马钢按期完成长江大保护118项环境问题整改任务,投入30亿元实施61项“三治”(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项目,建立了环保动态管控智慧平台,大力推进拆旧利旧、土地整治等“四化”(洁化、绿化、美化、文化)工程。马钢运营管控中心和炼铁、炼钢、热轧、冷轧智控中心等智慧制造一期项目全面建成投用。以“绿色转型”引领提升发展质效的深刻变革,正让宝武马钢焕发出全新活力——2021年上半年,宝武马钢经营业绩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发展逐“绿”,转型加“数”,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加速奔跑的宝武马钢,正是安徽省马鞍山市锚定生态优先、迈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马鞍山以创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示范区为抓手,奋力闯出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勠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篇章。
 
  答好“取舍题” 筑牢“生态屏障” 
 
  江天一色、芦苇摇荡、水鸟翩翩……初冬的薛家洼别是一番景致。“虽然是冬季,但前来观光打卡的市民游客依然不少。”薛家洼管理方、花山区中汇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葛军表示,在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目前薛家洼已为广大市民游客打造了一个清新优美、安全舒适、文明有序的滨江生态环境。
 
  薛家洼,过去一直都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集散地,是当地有名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脏乱渔港。这块仅900多亩的区域,集聚了“散乱污”企业、非法码头、固废堆场和畜禽养殖场,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直接影响长江生态环境安全。
 
  从2018年开始,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打出铁腕治江组合拳。2019年,以薛家洼为重点,全面实施23公里长江马鞍山段东线综合治理,规划布局为“一轴、五区”,打造“城市生态客厅”。
 
  当年5月,薛家洼229名渔民率先退捕上岸。同时,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拆除非法码头、修复岸堤、植树复绿等一系列整治工程在薛家洼铺开,短短数月,一个涵盖湿地堤岸、健身步道、防护林等景观的薛家洼生态园就展现在人们眼前。
 
  数字见证长江治理成效—— 
 
  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3家、船舶修造企业34家,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在全国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率先完成渔民退捕转产任务,2984户10757名渔民告别“水上漂”;整治“散乱污”企业719家,整改提升各类企业156家,整合搬迁12家;清理固废堆放点97处,固废约90余万吨,治理修复面积800余亩;完成长江1公里范围内造林1.48万亩、还湿0.99万亩。
 
  马鞍山市通过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做大金山银山“价值”,在“两山”通道间探寻发展先机。修复建设了2000亩滨江生态湿地公园、400亩的小九华山片区游园和7公里长的陈家圩段生态岸线,整合长江东岸和采石矶、太白岛等生态文旅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休闲等产业。长江马鞍山东岸发生秀丽巨变,成为广大市民的网红打卡地。
 
  答好“攻坚题” 攻克治理难关 
 
  碧空如洗,登上观景平台,眼前具有百年开采史的华东地区第一大黑色冶金露天矿场凹山采场,已蝶变为一座秀丽的人工湖。阳光照耀下,犹如一颗巨大的“蓝宝石”。
 
  向山地区是马鞍山的主矿区、城市的发祥地,但由于长期矿产资源开采,生态环境问题点多面广。今年7月,马鞍山举全市之力打响“向山大会战”。运用 EOD 模式,总投资84.87亿元,启动向山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发展,矿山修复、基础设施提升等44个重点项目搭起生态“骨架”,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文旅康养等新兴产业充实生态“内涵”……向山地区正成为马鞍山打造践行“两山”理论样板区的试验田。
 
  同时,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马鞍山市打响一场场污染防治攻坚战,一刻也没有停歇奋进的步伐。
 
  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显著。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以来,累计整改上级交办、自查和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1万多个,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考核全省第一。
 
  “智慧环保”科技监管。全市建立水、大气、土壤、噪声、辐射、固废、污染源、生态等八大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包括大气网格化监测系统等环境信息子系统,43个地表水环境、14个大气环境、9个声环境监测站及1个VOCS空气自动站、1个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点及168个环境空气小微站,实现对各类重点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时监控、精准识别、对症下药。
 
  全面完成长江干支流4823个入河排污口的排查、监测和溯源,建成11个入河排污口微型水站。在全省率先开展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排水管网排查,共排查管网1165公里,9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率100%。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建成区35条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并通过验收,成功跻身全国首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在省内率先建成投运马鞍山一般工业固废填埋场,可填埋一般工业固废近150万吨,具备18.75万吨/年的处置规模,入列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名单,彻底解决了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去向问题。
 
  今年在全市全域试点推行“环境监督长制”,创新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设立6个专项领域环境监督长、13个专门行业环境监督长、专职环境监督员,并聘请志愿环境监督员、第三方专业环境监督员,构建环境监督“四长三员”总体格局,着力打通基层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最后一公里”,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
 
  马鞍山的蓝天越来越多了,水越来越清澈了。这是很多马鞍山市民最直观的感受。
 
  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马鞍山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居安徽省第一,共收获323个优良天,“十三五”期间,PM2.5平均浓度下降38.1%,空气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长江马鞍山段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国控、省控断面水质持续稳定达标,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答好“统筹题” 践行绿色发展 
 
  马鞍山市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环境治理,一手抓产业发展,通过环境治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之路。
 
  4万吨的生产线,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内,一机一屏,无需人工,“透明工厂”系统可根据订单内容自动生成生产流程及所需工艺;所有的厂房顶铺设了太阳能电池板,光伏发电产生的电量自发自用。
 
  为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原马钢耐火材料厂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易地搬迁,携手上市公司瑞泰科技成立新的合资公司瑞泰马钢,投资两亿多元建设新厂区。
 
  按照绿色智能工厂的标准,瑞泰马钢建成了国内首个节能环保型钢铁高温材料智能化制造基地、钢铁高温材料创新中心以及与腾讯微瓴联手打造的国内首家“透明工厂”。
 
  “通过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公司实现了运营成本最低化、生产效率最大化和产品品质最优化。”瑞泰马钢总经理助理汪家胜表示,2021年,企业预计利润总额达6400万元,与改造前同比增长超30%。
 
  同时,马鞍山市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2019年8月,马鞍山市在安徽省率先从市政府层面专项推动“环保管家”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专家团队进驻马鞍山经开区、慈湖高新区开展“环保管家”试点。今年,马鞍山在全市县区(园区)全面推行“环保管家”服务,同步推行宝武马钢、入河排污口、园区管网排查等市级专项“环保管家”服务。计划2022年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和重点企业(行业)全覆盖。通过“环保管家”服务,创新环境管理模式,摸清环境状况底数、推动环境问题整改、加快环境管理信息化进程,全方位提升县区(园区)和企业环境管理水平。
 
  此外,马鞍山市严把招商引资环保关,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准入和节能审查,建设光伏、生物质、沼气、污泥焚烧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十三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0.09%,今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9%,全市工业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马鞍山创新开展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通过建立企业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和资源要素配置挂钩的长效机制,在能源供给、土地供给、项目建设、金融服务等方面对不同企业实施差别化政策,推动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成长、高质量企业集聚,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截至目前,马鞍山市共倒逼低效企业转型或退出178户,清理处置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低效用地13227.38亩,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腾出了宝贵空间,“进退”之间,产业加速升级。
 
  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转型,用产业升级助力生态环境保护,马鞍山经济发展不仅未受影响,反而呈现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今年上半年,马鞍山主要指标增幅居全省位次全面提升,其中GDP增幅居安徽省第四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居全省第三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安徽省首位。
在线报名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