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格类考试 > 教师资格证 > 常见问答 > 教师招聘 > 正文

流程再造对主流管理理论的挑战发表时间:2019-06-11

  流程再造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信息时代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各项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顾客需求的多元化日趋强烈,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理论与方法上做出根本性变革,以帮助企业适应新的形势。“业务流程再造”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流程再造问世前,美国的企业界已经开始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改革的多方位探索。套用一句曾经的流行歌词就是:“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尤其是日本在战后的崛起,触动了美国的“老大”神经,于是,从美国发源、在日本生效的戴明式质量管理、精益生产(Lean Produce)、准时制生产(Just-In-Time)、零缺陷(Zero Defect)等新型管理方法“出口转内销”,回到美国本土。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团队管理等新的探索此起彼伏。有了这样的积淀和前期准备,企业管理的整体变革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下一步探索的方向,最终由哈默和钱皮提出了全面变革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流程再造”思想。

  迈克尔。哈默出生于1948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他曾在IBM公司担任过软件工程师,在麻省理工学院当过计算机专业教授,还在Index Consulting集团出任过PRISM项目研究负责人。最后,他创办了自己的哈默管理咨询和教育公司(Hammer and Company)其网址为www.hammerandco.com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到网上一览该公司的风貌。

  哈默以管理学研究而出名,但他却没有进过任何工商学院,没有系统学习过工商管理知识。正是这种旁观者身份,反而促成了他在管理学领域的贡献。他的本业是计算机。据了解他的人说,哈默富有热情,为人和善,而且有点孩子气,他崇尚理想世界,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名黑客,对程序的编制、改进、重写有着敏锐的感觉。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把对计算机人机界面的兴趣,转移到企业管理上来。如何处理类似于施乐公司和花旗银行这类企业在经营中的两难处境?计算机怎样才能更好地用于管理?这些问题替代了单纯的编程逻辑占据了他的脑海。1982年,他离开大学,开始探索计算机在商业世界里的实际应用问题。按照他原来的想法,精明的商界人士肯定会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利用计算机来为自己的公司服务。然而,实际一接触,他才发现,绝大多数公司只是把计算机当做赶潮流的摆设,压根儿没有发挥计算机在管理中的作用。说不好听一点,计算机充其量只是一块起美化作用的华丽盖头,罩住了传统商业运作模式额头上的皱纹。当然,也有例外,可惜的是这种例外往往产生于那些处于崩溃边缘的公司,在背水一战中才敢于打破常规,以根本性的变革求得一线生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哈默用他那黑客式的锐利眼光,打破了那些工商业内行所固有的传统思维。他洞察了管理学界以及实业界困扰人们许久的问题—如何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他的眼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需要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根本性调整。正是这种思路,使他抛弃了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条条框框,提出了流程再造。

  哈默的著述颇丰,他的关于流程再造的书籍,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畅销书。1992年,哈默被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

  “再造”的概念,诞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Cambridge)。当时,钱皮在这里开办了他的Index公司,从事咨询业务,而哈默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不过,哈默自己开的咨询公司同钱皮在一座楼上。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正准备到麻省理工读MBA的达文波特也在钱皮的公司里兼职。这样几位敏感而且大胆的咨询专家凑到了一起,他们看到了由于专业化分工造成的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弊端,满怀着一览庐山真面目的热情,开始在工商领域搅动起“再造”的狂澜。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不是随意性的,都有它深刻的时代背景及现实要求,公司业务流程再造也不例外。20世纪信息技术的革命使企业的经营环境和运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而经典组织形态的弊端,则是引发流程再造理论的导火索。

  经典管理思想下的企业组织形态,在当时面临的问题不少。①过细的分工造成了公司业务流程的割裂,本来应当完整的组织体系在实际运作中被“肢解”。企业的每一项产品或者每一种服务,在最终提供给顾客之前,需要经过一系列部门和环节,停滞的时间长,耗费的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反应迟缓,缺乏整体意识,在快速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往往处于被动。②组织结构臃肿,官僚习性浓厚。韦伯所设计的官僚组织追求内部秩序井然、任务清晰、权责利一致,然而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为了把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衔接起来,只好让管理队伍吹气球式地膨胀。由此导致机构叠床架屋,等级链越来越长,信息失真现象加剧,官僚作风蔓延。③企业员工缺乏顾客导向理念。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职能型组织结构,员工业绩的好坏是由主管领导说了算,于是员工处处考虑的是经理的满意度,而不是顾客的满意度。④企业内部缺乏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资源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平台是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工具。在依托经典组织理论而构建的企业中,部门间隔和层级间隔容易造成信息沟通的障碍或缺失,导致资源闲置浪费、重复劳动等现象。在哈默他们看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经典的企业分工体制和运作方式造成了不协调。就像一座大房子,地下室的人根本不知道屋顶的烟囱在哪儿,走廊内侧的房间永远看不到临街的风景。所以,哈默和钱皮打算制造出一场革命性的转变,彻底颠覆以往的主流管理理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流程再造”。

  所谓流程,是指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实现。任何一个流程都包括三个要素:输入、输出以及把输入转变为输出的活动。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Obliterate)的文章,提出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这引起了业界极大的轰动。到1993年,哈默与钱皮合著的《企业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正式把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定义为“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地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词:基本的(Fundamental)、彻底地(Radical)、显著的(Dramatic)、流程(Process)。理解了这四个词汇,也就把握了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

  基本问题的重新思考

  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中,企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思考,对长期以来企业在经营中所遵循的分工思想、等级制度以及官僚体制进行重新审视,并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思维。其关键在于提出颠覆性的基本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为什么要做现在的事情?”等等。对贯穿企业始终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进行思考,脑海中不能带有任何条条框框,不可受任何束缚。

  彻底的变革

  流程再造不是对现有组织体系的调整与补充,而是要进行脱胎换骨式的彻底改造,抛弃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以及所有的陈规陋习,把过去的一切规定好的结构与过程都搁置一边,另起炉灶,创造出全新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并对企业从整体上进行重新设计,开辟崭新的企业发展路径。对于企业来说,再造是一场革命而不是改良。如果不进行彻底变革,只在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方面进行修补,对根除企业的顽疾无济于事。

  显著的进展

  企业进行流程再造,并不是要取得微小的改善和点滴的提高,而是要取得业绩上的突飞猛进。流程再造要起到根治企业顽疾的一剂“猛药”效果,为的是促进企业“大跃进”式的进步。哈默与钱皮为“显著的进展”制定了一个目标,即“周转期缩短70%,成本降低40%,顾客满意度和企业收益增进40%,市场份额增长25%”。企业的流程再造绝非是缓和的、渐进的改善,而是要实现一跃千里的大步跨越。

  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

  在一个企业中,业务流程的设计决定着企业的运行效率以及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效益。在传统的企业组织中,分工理论决定着企业业务流程的构造方式。依托于分工理论的组织结构模式在促进组织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弊端,诸如分工过细过窄、员工技能单一、组织机构庞大、组织效率低下、管理费用增多等等。这些都严重背离了“分工出效率”的初衷。正是由于原有的业务流程作怪,才造成了企业百病缠身。因此,再造要从重新设计企业的业务流程入手。

  流程再造的实质,是对企业的一种系统变革,其对象及核心领域是企业的业务流程。根本目标是显著提高企业的绩效,而提高绩效的途径是对被专业分工和官僚体制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彻底变革。在哈默和钱皮的眼里,20世纪晚期的企业,已经是一身痼疾,百病缠身。“虎狼药”开出来了,“白手套”也扔出来了,但效果如何,尚有待于实践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