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资讯百科 > 正文

教育技术一直是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表时间:2020-05-06   来源:顿学在线

从青海省第一个提出复学安排以来,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已明确了复学返校的具体时间和进度安排,持续了两个多月的线上教学,即将完成其阶段性的历史使命。虽说线上教学并非新鲜事物,但如此大范围、长时间、多人力参与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教育资源开发运动”却是首次。对线上教学以及常态化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也更能为未来的教育提供指导。

这一阶段的线上教学,可以简单概括为“教师和学生利用教育资源在技术平台上实现互动的教学方式”,技术、资源、教师和学生构成线上教学的四大要素。只有四者之间持续有效互动,教育教学才能高效开展,对这一阶段线上教学的反思也应该从这四方面展开。

技术:从辅助到参与的角色变化

教育技术一直是教育发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还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将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作为未来教育的重要板块。但从疫情期间现实情况看,教育信息化在面临超大规模线上教学时尚有不足。

一方面,受限于网速与平台,前期线上教学或多或少出现过卡顿、延迟等问题,无法实现师生实时互动。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当前技术瓶颈所致,并非依靠教育系统可以改进,且随着线上教学不断完善和技术平台全力保障,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另一方面,对技术的使用和培训未到位,导致教师既不会使用相关平台,如不会使用手写板辅助教学,也没有相应的线上教学法,绝大多数线上课程只是线下课程视频化,严重影响了线上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对教育技术的定位。一直以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只将线上教学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经过此次疫情,教育人应有一个共识,那就是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同样都是日常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而非归属关系。线上教学有其独特的适应性,在特定内容、特定教学方法中,线上教学存在优越性。因此教育技术实践者和教学研究实践者应该打破专业壁垒,构建研究共同体,通过专题研究不断完善线上教学方法,使得技术真正参与到教育变革中。

资源:从散点到图谱的系统构建

资源是制约线上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此次疫情期间体现教育作为的重要途径。如何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学情配备特定的资源,是线上教学期间教师的普遍困惑。事实上,从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到省市级教研、教技部门,再到县区和学校都在此次疫情中开发了足够多且足够优质的资源。但具体到某一节课的备课和授课时,教师想要找到合适的资源却仍感吃力。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每个资源开发主体都是孤立的,其在本领域收集制作的资源辐射面较窄,外部机构和人员想要获取相关资源十分困难;其二是现有的资源中真正适合线上教学的并不多见,绝大多数资源仅仅是线下课程的视频化,不符合线上教学短时、聚焦、引导、拓展等要求,到最后教师只能自己摸索制作。

在现有技术中,区块链技术或许是破解资源壁垒的有效途径。国家或者省级层面应该对教育资源有一个整体规划,资源的开发可以分散到不同节点,但资源的展示和搜索需要有共同的标准,通过算法技术手段解决资源选择的智能化,以便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数据。同时,区块链还可以实现资源的版权保护,促进更多精品资源的开发形成。此外,要加强对线上教学的研究,明晰线上教学特征及其对应的资源类型,至少应该提供线上资源的通用评价标准(例如时长、类型、展现方式等),形成对优质资源的共识。如此双管齐下,再充分利用诸如上海采用的“大兵团作战”资源开发模式,线上教学资源图谱将实现系统构建,资源困境也将不复存在。

教师:从授知到明法的华丽变身

线上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当课堂从传统教室走出,直接面向全体公众,特别是向学生家长打开时,很多教师开始手足无措。从家长反馈来看,线上教学对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带来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有部分家长在观看教师的上课视频后,简单认为上课没有太多专业性,仅仅是教参文本的PPT化,降低了对教师的尊重;另外一部分家长则在疫情期间更加敬佩教师职业,认为其对于知识讲解、学生重难点把握等有其独特性,难度堪比“网红带货”,并非人人可以胜任。

之所以产生两种不同的反馈,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当前教师对专业的定位。不少教师认为专业性的体现是上好新课,也就是“授知”。但在此次疫情中,得益于诸多名优教师的辛苦付出,现有教材体系中的新课都有较好的资源支持,学生在家就可以享受最优质师资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质量绝大多数超过授课教师本身的线上课程,“授知”型的教师专业性受到质疑。在跟踪分析了20多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后,我们发现,他们在新课后的学生个性化辅导及根据学情的查漏补缺能力远超青年教师,换言之,这些教师的能力强在于“明法”,而非只是“授知”。

此次疫情重塑了教师专业性,同时也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带来了思考,那就是普适性的教育内容可以采用优质线上资源,实现基础知识的有效获取;而个性化的教学指导和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进,则需要跟班教师的配合,尤其是对学生的支持,真正从“物增强人”转变为“人增强人”。

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生涯发展

当前,多数省份初三、高三线上教学暂时告一段落,各校也在复学初就通过多种方式检测学生线上教学效果。从浙江省的结果看,线上教学的成果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即部分学生的线上学习效果十分好,甚至高于常规线下教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堪忧,存在严重的线上线下衔接困难。对比这两类学生,我们发现,前者较后者在自主管理方面有显著优势,换言之,这部分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特殊阶段,该品质被放大,学生线上学习的意志力保持程度成为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

受限于一直以来的班级授课制和统一课表同一进度的教学管理方式,中国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直受到诟病。近年来的多项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就是以这一痛点为核心,通过增加学生选择性、探索多元选拔等路径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以生涯发展为代表的学生发展制度的建构和实施。

我国的学生发展制度起步较晚,目前仅因高利害的选学选考而在高中阶段得到重视。事实上,对于信息如此丰富的当下来说,知识的获取不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学生只要通过网络和书籍就可以完成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但如何找到知识、如何让自己热爱寻找知识、如何处理好现有知识和未知知识的关系等问题,却有赖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通过对疫情下线上教学的反思,我们认为有必要构建从幼儿园到职后的全阶段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形成方法学习、能力管理与知识获取同等重要的共识。

此次的疫情是场大考,面对突如其来的考试,教育工作者们用优异的答卷体现了疫情中的担当;此次疫情也是一次实验,将我们猜想的、提倡的线上教学用行政推进方式全面展开,让我们获取了最丰富最直接的基础数据,从而为未来走向融合的教育模式提供指导;此次疫情更会带来教育反思,通过对线上教学各要素的复盘和剖析,我们看到了当前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点,也更清晰地意识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路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

相关阅读推荐